論語別裁 - 學而第一
南懷瑾先生所寫的這本論語別裁,是老師推薦我看的,此書上下兩集,預估超過1200頁,我決定每天花30-60分鐘來細細品味.
今天看的是第一篇,學而第一,談學習,論語這本典籍,寫的太高深了,有許多人甚至會錯意思,身為非語文系學生的我,看看南先生如何解釋這本中國典籍,再從中學習古老的智慧.
在這章節讓我學到了一些如何學習、做人及學問的目的。讓我印象深刻的是,要我們懷疑史料,畢竟參雜了作者的成見,為了要徹底了解歷史,必須還要拿反面的論點來比較,再透過時代背景,人物背景的了解,才能對整個事情徹底的知曉。
儒家的中庸思想,物極必反,矯枉過正,把禮當成事情的中和劑。這邊談到大公無私及絕對自私,是人做不到的,我們常常因對象的調整私心。
"敏於事而慎於言,就有道而正焉,可謂好學也已"
這句話的敏於事,跟英文的just do it有些相似,"有道"則是書籍,透過典籍來校正自己,除了典籍外,我想可以透過與有知識的人對談,也可以有相同的效果;最後說到好學,也就是求學真正的目的,也是我最近想通的,我為什麼要學這些東西,突破考試制式的壓抑式學習,看到學習的初衷,開始相信"知識就是力量"、"無知的恐懼"。
這章節一段子路與孔子的對話,看出自滿的人是如何對自己行為得意洋洋,以為自己了不起,高人一等,這種比較心態必須放下,平淡看待外界的表象,追求的是內在的真理。
最後談到求學問就像琢磨玉器,越到最後關頭,僅僅在做表面細磨,過程是那麼的貧乏,結果卻是99.9-100的差距,前面指數型的成長是那麼的有成就感,但後面幾毫米的差距,卻是那麼的宏偉!
今天看的是第一篇,學而第一,談學習,論語這本典籍,寫的太高深了,有許多人甚至會錯意思,身為非語文系學生的我,看看南先生如何解釋這本中國典籍,再從中學習古老的智慧.
在這章節讓我學到了一些如何學習、做人及學問的目的。讓我印象深刻的是,要我們懷疑史料,畢竟參雜了作者的成見,為了要徹底了解歷史,必須還要拿反面的論點來比較,再透過時代背景,人物背景的了解,才能對整個事情徹底的知曉。
儒家的中庸思想,物極必反,矯枉過正,把禮當成事情的中和劑。這邊談到大公無私及絕對自私,是人做不到的,我們常常因對象的調整私心。
"敏於事而慎於言,就有道而正焉,可謂好學也已"
這句話的敏於事,跟英文的just do it有些相似,"有道"則是書籍,透過典籍來校正自己,除了典籍外,我想可以透過與有知識的人對談,也可以有相同的效果;最後說到好學,也就是求學真正的目的,也是我最近想通的,我為什麼要學這些東西,突破考試制式的壓抑式學習,看到學習的初衷,開始相信"知識就是力量"、"無知的恐懼"。
這章節一段子路與孔子的對話,看出自滿的人是如何對自己行為得意洋洋,以為自己了不起,高人一等,這種比較心態必須放下,平淡看待外界的表象,追求的是內在的真理。
最後談到求學問就像琢磨玉器,越到最後關頭,僅僅在做表面細磨,過程是那麼的貧乏,結果卻是99.9-100的差距,前面指數型的成長是那麼的有成就感,但後面幾毫米的差距,卻是那麼的宏偉!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