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nvironment


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,物以類聚,人以群分。
此乃自然現象,所以人類也是如此,這不是偏激的想法,說那套老掉牙的有錢人與窮人理論,也不是瞧不起某些人,我認為各種思想沒有絕對的好壞,只有喜歡不喜歡,有些人喜好享受當下、有些人喜歡努力克難;就跟草莓蛋糕理論一樣,有些人喜歡先吃草莓,反之其他人喜歡先吃蛋糕。所以你的人生是什麼,只要你認為是對的,就去追尋吧。

我認為物種如此劃分的原因,抽象點來講,可能源自於安逸圈的定義不同,安逸圈就是讓你覺得滿足,停下來歇憩,這也是我之前很困惑的一件事情,當時我很注重成功(雖然現在也是),認為人生的目的就是要轟轟烈烈為這個世界做些什麼,所以看到人家安於現狀,毫無目標過著生活,我會開始想?為什麼他肯過著現在的生活?難道他不想繼續上爬了嗎?我花了蠻多時間在想通它,原來在這世界上每個人追求的終點不同!我也沒有權力去批評人家,多想想自己吧!

最近跟資工系新老師聊天,他是台大畢業的,可能是我現階段遙不可及的學校,所以我非常好奇同樣是台灣人,到底有什麼不一樣?那些MIT頂尖學校的天才又有什麼不同?我會這樣想,主要是希望透過比較,發現自我改進的地方。我處在這個環境,成績還不錯,做事效率相對高昂,在逐漸成為山大王的同時,已經陷入了另外一個漩渦;井底之蛙是不知道自己在井底的!

在當中聊到幾個論點,第一是學生學習心態:舉研究所的例子,在完成交代的工作之後,還會花更多時間來探究問題點,改善再改善,主動性的學習是我所缺乏的,往往完成老師吩咐的工作,就已經志得意滿了。(同學們把會寫作業的同學當高手,準備等待copy)
第二是上課方式不同,被動式的教學只輸入不輸出,聽到不等於你悟到,不過你說得出來,就真的代表進入你的腦袋,他們的環境,老師一學期可以教一本書,在啟發者的角度來指導,每一章節只是概念的傳遞,師父領進門,修行看個人。就麻煩你努力的去網路、圖書館彌補這些漏洞。仔細想想,這不就是碩士班的行為模式嗎?!研究方向是老闆給的,完成的部分就靠你自己了!
第三是對未來以及現在的行為負責,這是差別最多的,我認為他們大部分的人,都知道自己在幹什麼,他們要的是什麼。所以他們所做的選擇都會花120%功夫去實現;在中鋼有位台大的年輕人在做黑手,再做配線,好奇的主管與他閒聊,原來這位台大生想從這種配電的實戰經驗、學以致用吧!這位資工系的老師也是,他曾經做過推銷員,因為他渴望擊退了羞恥心,低聲下氣只為了拿到他所想要的 - 溝通表達能力。

總結就是,你的努力成就了你現在的模樣,如果想要翻身,除了改變努力的方法,那就是更努力,除此之外別無他法了!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Are you speaking Chinese?!

What's Research?

Taiwan Wenzao English Debate Workship 4th(2/3-2/10) finish