擺脫平庸,勇敢殺掉七頭「牛」

http://www.cw.com.tw/article/index.jsp?page=1&id=35621

轉自天下雜誌



擺脫平庸,勇敢殺掉七頭「牛」



刺中我的紅心~才知道那麼容易妥協自己~

一號牛:自我安慰


「我痛恨我的工作,但我不該抱怨了……,至少還沒失業。」「我的婚姻可能不是全世界最好的,但至少沒有天天吵架。」


一號牛的危險在於,認為自己還算不錯、甘於現況的人並不覺得有必要改善自己的生活。


二號牛:不是我的錯


「我無法成功是因為另一半不支持我做任何事。」「如果爸媽沒離婚,或許我的人生就不會亂成這樣了。」「我的事業無法成長是因為經濟太糟,政府可以多幫忙企業主就好了。」


應該殺掉這頭牛的最大理由是,如果對自己坦白,就會瞭解發生在身上的一切大多是自己造成的,跟父母、老闆、經濟環境或其他東西無關。即使是我們感受的負面情緒,也是自己造成的。美國小羅斯福總統夫人艾蓮諾的名言最能說明這點,「除非你同意,沒人能讓你感到自卑。」


三號牛:一切都是命


「我爸有酒癮,我想我也會步上他的後塵。」「我沒唸什麼書,可能永遠也不會有多大成就。」


熱門影片「洛基」走紅後不久,飾演洛基的席維斯史特龍有次受訪,被問到其中一個場景。在那幕中,洛基說,「我那不太精明的老爸告訴我,我先天不是很聰明,所以最好善用身體。」

電影劇本是史特龍自己寫的,他坦承常聽父親講那句話。他接著說,有好一段時間,那個自我設限的想法讓他無法看清自己的潛力。當他不再相信那些話,開始相信自己後,人生也跟著改變了。


相信自己不過是認清自己的優點與天賦,接受它們,並開始運用。擺脫這種「牛」的解放感,可以讓你張開眼睛,看到意想不到的新機會。


四號牛:完美主義


「我準備好全心投入以前,不想先嘗試新事物。」「在我還不知道怎麼把事情做好以前,不想先動手。」


完美主義也是最糟的一種「牛」。理由很簡單:那是「牛」偽裝成想要的水準。經過裝飾後,完美主義看起來反而比較像美德,而不是壞習慣了。


「如果值得做,就應該把它做好,否則乾脆不要做,我就是這樣的人。」你聽過這句話嗎?誰能反駁呢?聽起來好像是種負責、致力、堅持卓越的感覺。問題 是,對很多人來說,那也變成一種藉口。正確的說法應該是:「如果值得做,值得我們嘗試,那就做到對為止。」所以你應該儘快動手,從今天就開始。


五號牛:自覺無能為力


「我對那種事向來不在行。」「小時候就養成的壞習慣很難戒除。」


我們覺得自己受到的限制,大多是和個人能力有關的荒謬想法。


對於任何限制不要毫不質疑就照單全收。不能因為沒有試過,就假設自己對某件事不在行。我們都是從做中學習、獲得經驗。所以如果你想殺了這種「牛」,就必須去實踐。


六號牛:人生大道理


「關鍵不在輸贏,而是在過程。」「學問好不如人面廣,而我一個人也不認識。」


為了讓藉口聽起來不太像藉口,我們經常會竭盡所能地援引一些看似深奧的理論。


我認識一個人,他經常引用「學問好不如人面廣」這句話來解釋職場生涯的不順遂。他畢業以後從沒進修過專業課程,也從不主動參與工作以外的事物。他認為,自己一直原地踏步的原因是沒有跟對人。


這些觀點的最大問題在於,一旦認同這些觀點,通常就會以它們做為生活準則。因此,採納任何新的指導原則之前,都應該思考它的來源。你覺得那句話最初是誰先提出的?我猜應該不是贏家。這隻「牛」可說是平庸的最佳註腳。


七號牛:自欺


「我隨時都可以戒菸,只是還沒下定決心而已。」「我沒有超重的問題,況且胖一點比較討喜。」「我沒有辱罵孩子,那是愛之深,責之切。」


這些想法都欺騙我們相信自己真的沒問題,即使有問題也不嚴重,或是事情非我們所能掌控。這些藉口往往和我們不願戒除抽菸、飲酒或暴食等惡習有關。


以上這些「牛」都有一個共通點:讓我們陷入平庸。擺脫這些「牛」的第一步,是先從日常的用字遣詞中排除這些說法,這是我們可以掌控的,操之在己。

留言

匿名表示…
(點頭)^^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Are you speaking Chinese?!

What's Research?

Taiwan Wenzao English Debate Workship 4th(2/3-2/10) finish