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tudy
最近上了挺多課,倒是挺多感觸的,以前大學選課的標準是越涼越好過,分數打越高就是熱門科目,那種通常在線上加選開放後不久就銷售一空,到了課堂上還會有一群人苦苦拿著加選單等著受到老師的青睞,而大家也自然而然根據這個標準選課,當然本身的心態就有問題了,也不用奢望在課堂上會有著"驚艷"的表現,惡性循環就從學生的懶,在回饋給老師,老師在熱情消滅之後隨之降低標準,學生就更懶,老師的熱情又降的更低,而根據學生的素質來達到最低停損點。
而美式的教育方式是我從王文華的"銀色子彈"一書所瞧見,主要闡述他在史丹佛EMBA的日子,課程的設計深感其效率性,以個案類型的課程來說,老師會在一開學就把厚厚的一本個案文獻整理出來並交給同學,接著就請同學在課堂上做分析討論,聽說一個EMBA在一年裡要看超過600份個案,這種訓練方式理所當然能夠打造出頂尖的學生,國外的學生花大部分的時間在準備課堂上的內容,而我們是花大部分的時間在課堂上恍然度過,就算是天資聰明也沒有理由能過勝過人家。
所以,我理想中的上課方式是,大家都在家裡有過預習並準備好問題,老師只要負責在課堂上"大綱式"的講述課程,在關鍵的地方則與學生互動,試圖了解學生是否融會貫通,而學生則在適當的時間發問,了解問題的盲點在哪,這種大量的互動方式,才能真正把課程玩玩整整的輸入到學生的腦中;以上純粹是個想像,畢竟執行上有眾多困難,除了本身的習慣之外,與其準備30分鐘的精華課程拿剩餘的時間做互動,倒不如準備三小時滔滔不絕的自HIGH課程來的容易。所以以上的抱怨純粹只是"願景",因為願景總是不太可能達到的。
ps:我以前也是上午八、九點起床搶課的那位。
而美式的教育方式是我從王文華的"銀色子彈"一書所瞧見,主要闡述他在史丹佛EMBA的日子,課程的設計深感其效率性,以個案類型的課程來說,老師會在一開學就把厚厚的一本個案文獻整理出來並交給同學,接著就請同學在課堂上做分析討論,聽說一個EMBA在一年裡要看超過600份個案,這種訓練方式理所當然能夠打造出頂尖的學生,國外的學生花大部分的時間在準備課堂上的內容,而我們是花大部分的時間在課堂上恍然度過,就算是天資聰明也沒有理由能過勝過人家。
所以,我理想中的上課方式是,大家都在家裡有過預習並準備好問題,老師只要負責在課堂上"大綱式"的講述課程,在關鍵的地方則與學生互動,試圖了解學生是否融會貫通,而學生則在適當的時間發問,了解問題的盲點在哪,這種大量的互動方式,才能真正把課程玩玩整整的輸入到學生的腦中;以上純粹是個想像,畢竟執行上有眾多困難,除了本身的習慣之外,與其準備30分鐘的精華課程拿剩餘的時間做互動,倒不如準備三小時滔滔不絕的自HIGH課程來的容易。所以以上的抱怨純粹只是"願景",因為願景總是不太可能達到的。
ps:我以前也是上午八、九點起床搶課的那位。
留言
是他熱心提供的,所以所有的疑難雜症找他就對了!歹勢啦~
我們系上正有這樣的一位老師,
雖然這樣上課對學生還是老師都是吃力,
不過學生會學到比較多的東西,
還是原文的呢....
這學期有得念了....
我們這屆開始才用英文
所以我是運氣好!
還蠻有趣的^^