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-10-08 很討厭默默的自己
昨晚早早回家,倍感憂鬱之餘回想來到台北的這些日子
上班後跟學生生活相比,有著分明的作息時間,也有著這樣的信念,努力上班是為了早早下班,
這意味著必須要承擔責任與風險,來換取下班的平靜
還記得以前可以橫衝直撞得自己,現在的生活更顯得侷限,
下班只能看電視的生活不適合我,那是適應期的過渡行為
在不同圈子闖蕩才是真正的我,就算忙到不可開支,也能因為新鮮的事物及挑戰驅動向前
兩種極端個性的綜合體,也搞不清楚哪個才是真正的我,一個是充滿衝勁的自己,能夠少根神經似的做出出乎意料的決定
一個是內向的自己,對於陌生總抱持著觀察的角度,像個管家似的觀察身旁的需要;觀察中總帶有批評、見解及值得學習之處,
以往會放大負面的表現,而現在我刻意選擇正面的事物的來激賞、學習
強迫社交,但骨子裡卻喜歡獨立思考,
也許是信念使然,更偏好一次令人震攝的表演
驅動慾望的來源是不願被辜負心情
很討厭自己最近的沉默,需要花更多時間適應新環境
也許是曾經風光的光環不受重視,重新歸零更顯得徬徨無助
如此負面的情緒更經不起再次的打擊,所以落入選擇最安全的決定
一連串的行為及回饋逐漸落入另一個負面的迴圈,正在等待一個力挽狂瀾的契機點,在那個時間點之前必須努力累積成果來換取自信
也許是以上種種的心情片段,綜合出現在的個性,也戴上了目前屬於職場上的面具,下班後的面具是憤恨不平的孤單,工作狂基因需要足夠的任務來填滿、消化;而褪下面具背後的自己到底是什麼?什麼樣的核心價值建構出這樣的自己?
看來時間的安排要隨著環境的適應而修正。
上班後跟學生生活相比,有著分明的作息時間,也有著這樣的信念,努力上班是為了早早下班,
這意味著必須要承擔責任與風險,來換取下班的平靜
還記得以前可以橫衝直撞得自己,現在的生活更顯得侷限,
下班只能看電視的生活不適合我,那是適應期的過渡行為
在不同圈子闖蕩才是真正的我,就算忙到不可開支,也能因為新鮮的事物及挑戰驅動向前
兩種極端個性的綜合體,也搞不清楚哪個才是真正的我,一個是充滿衝勁的自己,能夠少根神經似的做出出乎意料的決定
一個是內向的自己,對於陌生總抱持著觀察的角度,像個管家似的觀察身旁的需要;觀察中總帶有批評、見解及值得學習之處,
以往會放大負面的表現,而現在我刻意選擇正面的事物的來激賞、學習
強迫社交,但骨子裡卻喜歡獨立思考,
也許是信念使然,更偏好一次令人震攝的表演
驅動慾望的來源是不願被辜負心情
很討厭自己最近的沉默,需要花更多時間適應新環境
也許是曾經風光的光環不受重視,重新歸零更顯得徬徨無助
如此負面的情緒更經不起再次的打擊,所以落入選擇最安全的決定
一連串的行為及回饋逐漸落入另一個負面的迴圈,正在等待一個力挽狂瀾的契機點,在那個時間點之前必須努力累積成果來換取自信
也許是以上種種的心情片段,綜合出現在的個性,也戴上了目前屬於職場上的面具,下班後的面具是憤恨不平的孤單,工作狂基因需要足夠的任務來填滿、消化;而褪下面具背後的自己到底是什麼?什麼樣的核心價值建構出這樣的自己?
看來時間的安排要隨著環境的適應而修正。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