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9, 2008的文章

To delay

記憶中的大三,我跟實驗室密不可分,努力的完成吩咐的工作,我是一位最用功的專題生,我當時是這麼認為的!連假日都沒有休息的時間,還記得每天起床,腦袋就有idea,接著就衝往實驗室。享受著完成專案的成就感。乍看之下擁有很高的阿宅潛力。 這學期開始,可能是專題結束了!相較於實驗室,我花了較多的時間在於探索新的事物,例如參加了教會、開始看一些非專業的書、朋友的邀約我會熱情參與等等。是否認真的待在實驗室才能夠學到更有用的東西?!我混亂了,雖然我比較偏好我現在的生活,這代表我開始懶惰了?! 有這種矛盾的感覺,主要來自於實驗室學姐,她在專題時間丟了很多事情給我做,我也必須感謝她栽培我,這段時間大部份的光陰花費在...coding上面,最近學姐還是吩咐我做一堆事情,我不是想要抱怨,她每次的口氣都讓我感覺,她沒有站在我的立場想想,每次都說很簡單的事情,事實上可以花掉大半的光陰,耗費寶貴的光陰去學習一丁點的東西,你可以想像,花一個上午只是為了抓一隻臭蟲,這種低效率的挫折感每天上演,我真佩服我在這一年的時間每天忍受這種感覺。 我想我是因為自己的時間受到剝削而感到憤怒的。 還有一些地方改變,在大三的課程中,我瘋狂的選修關於程式語言等等工具類型的課程,像是linux programing等等,但是到了大四,數學分析系列的課程變成主打科目,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選擇?以我目前觀點來說,工具類型的技術,比較像是武功的招式,雖然練很多,也打的有模有樣,但少了點深度;而數學類,就如同瑞然兄所言,比較像是心法,乃是事物的本質,有些事情你會做,但是可能不知道背後的本質,就像是你會影像處理,你知道就是那些參數在那邊設定,但是為什麼是那些參數?它是怎麼出現的?就不得而知了。之前專題的經驗,讓我有深深的感觸。 在這篇文章,主要想解決我現在的問題『我做對了嗎?』,我先給自己一個解答。我認為現在行為是正確的,不過還有改善的空間。雖然證明我不再花費大多時間在某些重點上,因為我有自己的schedule,但是我也不會排斥幫助;就在今天晚上的bible study,聖經要我愛鄰居,也就是周遭需要幫助的人們。但是要我花費過份的時間,那麼就要考慮了,因為我要做的事情,可以幫助更多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