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2月 21, 2009的文章

14days

十四天的年假來的太慢又走的太快,在1/18號結束了東大門之戰,帶點恍神疲憊搭上下午四點的高雄客運 今天是2/2號,我在同樣的棲身之處-高雄。 一連串過年精采活動之後,一切來的太過突然,沒錯!今天開始繼續研究生涯,有些反抗有些不依,心中無限的感慨,開始細細回味這個年假做些什麼: 有大掃除、打不完的電話、多到噁心的同學會、玩到想吐的鞭炮、客家重口味年菜系列、輸不完的麻將、 即使很難點歌又很貴但還是要唱的ktv、滿山滿谷人潮的礁溪溫泉、淡江大學的煙火秀、英雄不死的赤壁二 最重要的是有增無減的紅包。 ... ... ... 同學會歡愉的氣氛彷彿還在昨晚,今早剛走進校園就有股說不出的反感,坐上熟悉的電腦桌前,看著條列起的工作項目,新的挑戰隨著年假的結尾再度點燃。 而我呢? 只能認命的把每個環節顧好。

what's next?

上過徐老師的人際關係導論,不可不知的人類成長模型(好像不是這個名詞),簡單來說分成四個部分,從大家都不好(悲觀)、你們好我不好(自卑)、我好你們不好(自大)、大家都好(樂觀)。 小時候認知的自己,用黃安的新鴛鴦蝴蝶夢,一語道破當時認知的世界,人生就是一場夢,而我是這場夢的主角,任何事情都需要通夠我的決策,山大王的心態藏匿在金牛座固執且自我的內心當中。 求學的階段仔細回想起來,說好聽點是處於內斂的狀態,默默不語的活在自我生活圈內,有些孤僻,但帶點自我宅味風格,說到這裡不禁深深懷疑是否從這裡開始,就註定我成為工程師的命運。 安逸且放盪的生活延續到了大三下學期,專題製作是一個明顯的轉捩點,再次運用內心那股執著且衝動的決策模式,把自己拋向傳最嚴苛的專題命運,如同高職準備考試時的心態-背水一戰,痛快的把最後一個寒假玩的徹底,接著發憤圖強的拼聯考,就是這個氣魄,讓我當年聯考成績不錯,正所謂切的撤徹底底乾乾淨淨。 而專題的這一年,有些制式也有些苦悶,訓練成工作上的強者,自視甚高的俯瞰掌握在手的能力,對於能力不及者給予最強烈的鄙視,我已經陷入了惡性競爭的迴圈而開始痛苦不已。這樣的狀況困惑了我半年之久,直到推薦甄試落選的夢醒時分,我開始思考這種態度的對與錯。 在大學的最後半年不知道吃了什麼藥,也許是受到某些打擊,總之人生需要改變,總需要一些強大的動力來驅使;毅然決然的將內心中的思維模式倒向,變成毫無包袱的決策,靠著一股衝動讓視野展開,而靠著另一份固執,讓每次受傷的自己快速復原,原本一向冷淡的自己,開始對週遭的任何事物產生興趣;俗話說的好,興趣乃是前進的最佳能量,直到現在還是如此。 整體概括成長歷程,從小時候的悲觀態度,到求學階段的自卑表現,到求學階段中期的狂妄自大,到最後的樂觀其成一路走來似乎都尋覓著一條線路,也就是心理學家設定好的成長模型,有些慶幸也有些感嘆,慶幸在我還是到了終點,而感嘆於知識的相見恨晚;而現在想要將變化的重要關鍵傳承,但經驗只可體會不可言傳,因此希望把這條路變得清晰,讓後人通過這場試驗可以更加明白到底意義何在。 在思考過去的同時,對未來的展望也稍加筆觸;現在是碩士的階段,獨立思考模式在此大量灌輸學習,少了些團隊合作侍衛了培訓獨自解決問題的能者,號稱宅男培訓營的兩年生涯來得很快也走的很快,大學生涯帶我走過心智的成長階段,而碩士呢?學到更多的是負責以及管理的能力,現在

我知道了

緊接著英辯營,等待以久的各項工作,在2/10與夥伴們狂歡最後一首歌曲後悄悄的開啟了。首當其衝的是論文的presentation,對於這種例行公事的報告,總是多了點失望的成份,說明白點就是準備好你的報告,然後上場去跟指導教授決鬥,當然失敗總是降到自己的頭上,教授總有辦法刺穿你的滴水不漏的思緒。讓你乖乖臣服於廣闊的知識,摸摸鼻子花更多時間把論點強化;這種報告模式很有趣,也有點像在辯論,你口中說出的每字每句絲毫不能偏頗,否則反方(教授)就會藉由語意上的重大缺失,給於深度的擊破。 這也是我為什麼對辯論技巧始終抱持關注,說服的技巧需要架構來搭載,頭頭是道的背後是彙集一套邏輯。要如何說服老闆?這是一個不小的問題,尤其是在專業領域上的說服,更是讓目標抹層紗,我認為專業背景的不足就是問題所在。 這次報告結合了亞洲辯論model,一人分飾三角的方式把這篇論文詮釋的幾近完美,從定義到背景介紹,各論點的連貫性緊湊到只差老闆沒說出"Bravo",論點的延伸,透過兩個專業技術的解決方案,利用數學model佐證其可行性;每個橋段、延伸的新名詞,清清楚楚的交代其理由;到最後的實驗部分,不僅僅對曲線圖做總結,不時摻雜自己的論點,找出clashs並質疑實驗的貢獻度,不管怎麼說,如果有評審在看,一定是場clear debate,分數差距甚遠。 但如之前所述,這不是辯論,是boss對研究生的遊戲之一,專業的不穩固讓每場開賽有失公平性,在加上討論這種專業的題目,本來就很難讓人有激動的感覺,天真的自己還以為可以創造歡樂,用最簡單明瞭的方式,將這篇論文最重要的創意展現出來,當然這會掉入另外一個陷阱,就是深度,為了要讓別人清楚明白,會花很多口舌在取得共識,這些很common sense的東西在老闆耳中,就是不專業的資訊。 這次學乖了,與其改變不能改變的,倒不如接受它。下次的論文報告收拾起嬉鬧的表情,取而代之的是偽專業的外表, 準備滿滿艱深難懂的理論,跟boss來場世紀之戰Come on。

網管小組半年甘苦談

有人說經驗的回顧是進步的方法之一,幹了電機網管半年之久,像是個濃縮的成長拓樸,必須在短時間學習並解決問題,冠冕堂皇點是人生得以淬煉成長。那成長了蝦咪碗糕?我將把心得簡述成五大特性,以下慢慢細數。 第一個是成為真正的電腦王子,當上網管的第一步意味著全電機系的電腦全都給你管,不僅僅是電腦教室超過兩百台的電腦 每層樓的交換機還有每間實驗室的電腦,甚至每個老師的電腦都隸屬於管轄範圍,這不是真正的電腦王子那是什麼? 第二個是最佳打雜人員,東西多了代表雜事多了,問題從困難到簡單的不可思議都有,有些時候不能上網,結果是網路線沒差:有時候不能收信打字,結果是鍵盤的控制鈕沒按好;有時候網路很慢,結果是bt抓一堆。太多的變數讓身旁的網管電話機像個不定時炸彈,但是接起電話仍然要帶著微微上揚的口音,然後用一百分的敬業態度讓顧客(老師)滿意。 第三個是100分的櫃檯服務人員,為什麼要強調是櫃檯,就是因為印象中櫃檯小姐都是接電話的一線人員,沒錯!我也是處於相同的狀態,最近系統穩定讓電話的鈴聲在我的生命中逐漸散去,想當初剛接任的時候,正逢新機器上線,狗急跳牆是最貼切的文字形容當時的心情,持續幾天的系統磨合,到學校光是接電話就可以浪費掉5小時的光陰,最高紀錄是一天突破100通電話 讓中華188的忠心客戶重重吃了一拳,彷彿是把一年份的電話通訊量一天搞定。 第四個是時間管理高手,這只是一個小小的心得,在多到滿出來的任務中求生存,是必要做些時間管控,不然做到天黑問題也解不完,像是老師的問題就一次解決,去一次七樓就把它搞定;能夠外包的工作一定要外包,學校的電腦廠商成為最好的合作夥伴,團結力量大(筷子~啪)。 最後一個是電機小英雄,網管小組乍聽之下是某個組織似的,沒有!事實上只有一個人,就是我(當然還有學長輔助),從剛剛提到的電話、雜事、維護通通都是我一個人,"電機系網路"這個名詞在這兩年將等同於是我,所有網路或者電腦的問題都是我負責的,每位老師辦公室及研究室在短短的半年間快被我攻佔完畢,成為電機風雲人物還真不是件困難的事情,只要故意把頻寬弄少一點,不時來個斷線整修即可辦到,甚至可以控制想要和哪位老師面談的時間都可以,當然我不會無聊到去自掘墳墓。 回頭看看半年前的自己,這份工作基於每個月4k的薪資引誘我持續的動力,原本想靠著這份經驗提升網管的功力,反倒是大大提升人際互動以及做服務的態度,

反骨青年

上 了電機研究所,最近的行為真是有點偏差,儘是做些非本科系的舉動,挑戰最不熟悉的領域,對研究領域的投入似乎少了一半,這樣對嗎? 我 是這樣看待研究生涯的,學生的身份就是有允許失敗的機會,好好把握這兩年好好揣摩出真正的自己,但也有人這樣定義研究生涯:就是獨自找到一個問題,瞭解 一個問題發生的原因,然後運用各式各樣的專業技巧,找到一個方法,最後驗證這個方法的可行性。簡單來說就是困難版的自然科學實驗,需要耗費兩年的時間。 當 然這只是個理想,研究生態沒有那麼崇高,光是稱指導教授為老闆,就代表著不同的意義,就是你必須幫老闆賺錢。成本消耗的考量,馬上計算在實驗室要產出一 些效益的產物,有點類似公司的職場關係,只是薪水永遠是固定價,不管你是否打地舖睡實驗室。根據老師習性的不同,各有不同畢業方案,有些是計畫如期完工就 給你如期畢業;有些則是希望論文有一定的深度;甚至有些是又要做計畫又要寫篇好論文。而我屬於最後一種方案;這並不是要批評各類型的好壞,雙管齊下的策略 練就一身同時處理多件任務的能力,當然有好就有壞。正所謂有壓力必有改變,在這種環境下開始思考當初選擇的正確性。 回 顧這半年,在大學的最後一個暑假,抓住青春的尾巴,參與了各式各樣的活動,有文藻的歡樂英語列車、高應大主辦的管理人才培訓營MASO(當初給自己的信 還沒收到啦~半年了耶)、文藻進修推廣部的TOEIC衝刺班(雖然越衝越退後),還有亂打亂撞的英文讀書會,更多的活動想要嘗試。如此叛逆 的舉動,不知道是否因為事過必反的情緒。當初的專題實作把我操壞,逼到一種反感內心發出極度的怒吼;我喜歡專業,喜歡做些新奇古怪的東西,但同時代表不喜 歡重複,所以耐不著性子,這似乎與工科沉穩的個性有些背道而馳。 在 過了上半學期的碩士生涯,每天做不玩的JOB,讓我深深覺得身處於宅男養成營,每天超過10小時與電腦親密接觸;到了寒假雖然只有不到兩個禮拜的假期, 瘋狂辦同學會外,只要有活動的地方我一定爽快答應。直到最近的英文辯論培訓,就算每天被英文轟炸,也能夠拾起滿足的笑容。想要參加比賽,不顧眾人的勸言, 自討苦吃的找了幾個專題生,就開始了我的第一次,什麼都是第一次,包括當領導者、程式開發環境以及企畫書撰寫。摸不著頭緒的在迷霧中找到一絲平衡。在 2/10號那天得知喜訊,順利進入決賽,高興之餘感嘆著完成度極低的作品,我該怎麼辦?3/1號就要開戰了!是

Marketing

閒晃圖書館是每週必備功課,所涉略的範圍有科普、趨勢、商管雜誌、邏輯、飲食、廣告、行銷、企管、創意、數理、哲學等(反正就黑白看,不然怎麼登上圖書館榮譽榜),總之興趣是逐漸培養的,範圍則因為需求及好奇逐漸擴張;最近對管理行銷比較有興趣,因為是個迫切需要的技能,這些知識能讓我在適切的場合上滔滔不絕,這就是需求帶動行為。 今天無意間晃到一本很特別的作者-黃俊英是義守大學管理系教授,日前參選高雄市長失意,所以對他產生濃厚的印象,而這本「行銷學」應該是他在學術界的專長。這是一個很爛的理由讓我借了這本書,基於對作者的淺薄印象產生的一種認同感。 慣性在黃昏下、校園中固定的跑上3000公尺,自勉是為了將來報效國家時能有足夠的體力,實質上是紓解在實驗室一整天的壓抑;在跑完後、晚餐前,這段的閒置讓我首次打開這本書。 整本書看似教科書的架構,但精心規畫每個環節,從目錄就可以知道其完整性,從第一大章的了解行銷、第二大章行銷與客戶之間的關係、第三是目標市場、第四的行銷策略到最後的行銷社會價值;連我這個門外漢都略之一二接下來他要玩什麼把戲,真的是一本不錯的書。 今天只看了第一章,了解行銷的目的:從歷史來看,行銷是從應用經濟學分支而來,原本是針對產品販售的種種現象做分析 隨著應用的演進逐漸成為一大宗,包含社會學、人類學、心理學、經濟學等等學問的大成;在定義上從幾個行銷大師口中的定義,主要概念在於創造戶贏的 交換 ;跟之前所想的行銷背道而馳:只是為了迷惑民眾購買的技術。 為什麼會去購買來故意造就互惠雙贏的局面?簡單來說交換的行為在於,雙方認定自身商品能夠透過交換得到超過原本的價值;而行銷就是替原本的商品加值,讓對方進行交換的過程中得到最大利益;換句話說,就是一種說服別人去做出本身所想的行動。 看一本書總有一個理由,如果硬要說個理由的話為什麼會看這本書,又要從自己的學習地圖說起,一個產品從無到有再到使用者手上,這所需的技能就是興趣所在:一個產品要不要做,牽扯到許多層面,包括社會及個人面,基於這些經驗做出一個方向的決策。再來製作產品,必須有專業相關背景、專案管理等各式技巧。最後要把產品宣揚出去,則需搭配表達能力,而行銷手法是一個有組織、科學性的技術,所以我為什麼要看這本書,說很多還是為了錢= =