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13, 2009的文章

Technology, Education, Design

圖片
最近忙到每天不知道在幹嘛,有時候是徹夜的修電腦,有時候則是傻傻的看著論文直到入睡,這就是碩二生充滿著 Routine 的生活,這個學期依舊看了很多影片,上了很多的課,動手做了一些奇怪的東西;有時候落筆寫下想法,可以整理出不一樣的洞見,也讓思緒更加緊錮。 前些日子就開始在注意 跨領域人才 ,誘發的動機是對未來生活的期盼,曾經想過,是不是乖乖去做個工程師,努力的解決工程上面的問題,這樣就夠了?很顯然目前的環境是在訓練這樣的人才,而內心總有股聲音在反抗著,也許現階段的新知已經沒辦法吸引我了。說我是掃描族也可以,是半途而廢也好,總覺得會有更好的方式做結合,這也是我在摸索的。 看了許多 TED 釋出的 YOUTUBE 影片,從科技談到文化、設計及教育,專家的精闢見解讓我抽離了以往的成見,從全新的角度來看待習以為常的問題。看著不同領域的人,依靠著自己的專業來解決社會上的問題,讓我覺得學些 " 有用 " 的技能才是重要的。 這系列的演講開啟了我對 " 設計 " 學門的濃厚興趣,自我反思現存社會存在大量的問題設計,這也引導這學期去選修文化相關的課程;再來是 " 教育 " ,某種面相來說也是管理技巧,如何讓夥伴在對的地方發光發熱,本身就是一個 NP 問題,如果能提早看出 " 有價值 " 的人才,是目前以知識為重的企業所要做的。最後是 " 科技 " ,我想呼應前些日子老師提到的論點,「資訊科技只是一個工具,如何用來解決不同領域的問題才是真正要思考的」,這就是一個水平式的創新,看著講者如何利用軟體來挖掘網路資訊,進而觀察社會現象,或是用這些 " 工具 " ,來找到未曾想過的關聯性,最近也該換我動手做了。 要如何讓自己持續關注在這些議題,我想有兩個步驟,第一、激發自己的慾望,而慾望來自於求知,擴大自己的胃口讓興趣圈不斷的擴大;第二、學會如何思考,我很喜歡拿黑盒子理論來詮釋這個論點,「不同的人聽到相同的資訊會得到不同的結果」,一切的差異就是自己的思維模式,鍛鍊思考的敏銳度,學習用漂亮的方式解決問題。 最後則是期勉自己能在多領域的磨合中,不會迷失掉自己。   PS :有時候會很討厭自己寫這些文鄒鄒的文章,因為總是不那麼有趣= =