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5月 24, 2015的文章

關山騎腳踏車看人生

   上次在關山騎腳踏車,在揮汗奔行之餘,突然體會到這12公里旅程根本就是剛出社會會碰到的問題,這裡某些比喻有些不是完整請多見諒包。    首先談到(選車),有些人會選避震、淑女車、多段變速等等考量,甚至可以選擇不同型態的車子,像是雙人的、電動的、多人的。雙人或者多人就像是團隊合作吧!雖然車體本身有額外的負擔(Overhead),但如果彼此共同出力才可以達到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。而電動車是我認為比較聰明的解決方案,它能儲備能量再回授使用的好處。    車子本身也有些隱藏問題,像是輪胎沒氣、沒有煞車、龍頭歪曲等等,這代表著出社會的新鮮人,他們的先天差異,可能是學歷、家庭背景、思想上差異等等。但他們仍在同一個起跑點上出發, 12公里的道路是人生道路的縮影,騎車風格的不同也很有趣,例如:暴起暴落、一路衝到底、中途放棄、慢慢來、穩穩來,像我比較喜歡始終如一的騎車風格,這代表我喜歡穩穩得來,不要給我太多刺激,我會如期地到達終點。

Talent

    前些陣子公司員工旅遊,我們花了一個小時討論比較好的面試用技術問題,這是一個蠻有趣的過程,因為這depend on你偏好找怎樣的工作夥伴,想起以前面試工作的題目,有些公司(通常是大公司)只考固定試題(某某題庫出來的題目),最誇張的莫過於申請Android工程師但是考Assembly,我想他們只想讓每個螺絲(不,是員工)能有最基本的能力;有些公司會特別設計題目,例如找iOS工程師,就會叫他寫一個貪食蛇的APP,又或者考一些Object-C的特性(現在可以考swift);有些公司會喜歡看你解題的過程,通常直接面對面用白板寫虛擬碼,而考官會不斷challenge跟增加新的條件。     關於Startup我們不會希望工程師只會單一技能(了如只會寫java跟android),也要勇敢挑戰自己既定的技術,例如很多cross-platform的tool不斷出新,像React-Native,意味著他必須要跳脫原本的思維來架構原本的APP。有時會希望能夠有full-stack Developer的精神;所以有同事認為,不該考特定語言特性的問題(例如C語言的指標,指標的指標,指標的指標的指標那種問題),而應該是更抽象的能力(這要怎麼考啊?!)。 那天討論會結束後,我也不斷反思這個招募的問題,總覺得怪怪的,以下是我的看法: 1. 以公司來說我們不是在組復仇者聯盟,有時也需要些幕後英雄讓整體緊密的湊合在一起,我會覺得團隊合作的能力會大於一切。 2. 熟悉那些語言特性是最基本的條件,按照Maslow's hierarchy of needs大概是最低階的生理需求,也就表示如果連bug都解不掉,只一昧想著新的創意,嘗試最新的技術,某種程度對公司也是一種災難。

    生活到了將近三十歲,也見過許多形形色色的人們,對於"終身學習"這件事情開始有種體悟;有些人離開學校之後就停止學習,所有學習的動力圍繞在解決工作任務;而有些人會持續學習,但都是往既定的方向跟主題,例如:軟體工程師原本寫JAVA,後來對Ruby或者其他軟體有興趣;還有些人除了對本身熟悉的主題有興趣外,還會挑戰自己不熟悉的主題,以上面的例子來說:可能會去學雕塑或者文學等等。     有時覺得,才不到三十歲就開始限制自己未來的方向,好像人生還有更多可以嘗試的事物,像我就是屬於第二種人,在閒暇的時候我盡力學習,不過都圍繞在自己熟悉的事物上去學習;有時覺得是另一種偶像包袱,或者是機會成本的問題,以前我喜歡畫畫、想把提升寫作能力、亦或者把日文跟英文學好。     但程式語言跟日語雖然沒差幾個字,但學習的方式跟成效就是天差地遠,就時間成本來說,同樣一個小時能獲得的知識量大概可以相差100倍吧。同理想要畫出一個跟設計相關學系畢業的學生差不多的創作,可能要花上我好幾年的時間。 厭煩了最近的生活步調,想找回那份毫無包袱的好奇心,讓生活多些原本沒有的色彩。